🐑

写给自己看的

© 🐑 | Powered by LOFTER

13日

人对不了解的东西会因为他人的描述产生各种“刻板印象”或者“偏见”,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作为活在“社会”里的我们会在意别人的目光,他人的评价,不过这会儿想叨叨的并不是关于别人的目光什么的。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约会”app使用者的采访,文中对男、女用户的体验总结出了以下观点:男生大概率的关键词是“效率”“简单”,而女性多是“寂寞”,“期待建立有信任关系的精神寄托”。两者放一起,刚好相反。这是不是也说明,对于想利用社交app来排遣的“孤单”的大部分女性和小部分男性来说,不过是从一个人的寂寞变成了立在人群中的寂寞。

(是“寂寞”、“孤单”而不是“孤独”。前两者还是会伸手寻求拥抱的小孩,后者,已经如老僧般入定了。)

大二社会学有一本参考阅读书籍是关于“社交网络上的色情泛滥”,书里简单归类了下网络色情的发展与心理基础概念,当然,普通人的约会app一般来说来不致于发展至色情行业,就跟这几天扎克伯格说的,app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如何使用完全是不可控的(致于平台对犯罪行为或者反道德行为有没有责任,这得另外说)。

大概七八年前,因为失眠而“被”夜猫子的我上网乱翻,在某网页聊天室认识了至今都有联系的SY,女生,彼时她正在半夜给自己的wii翻机。大概是因为这样的一段经历,对于这个至今存在的网页聊天室有着一丝丝好感,只不过,在那之后到现今1偶尔的几次再登陆时,里面“非单纯聊天”的用户才是主流,当然偶尔还是有碰到聊天的,毕竟生活不是只是sex。

我唯一用过一个“约会”app,因为对情感观念相对比较传统,所以个人用途仅限聊天,文中看到“寂寞”这词还是膝盖频频中枪,不过“建立拥有信任关系的精神寄托”却从来不曾考虑过。大概是因为知晓这类app本身就与信任关系是完全相悖的。也许别人要说认识过许多因为这类app而相爱结婚的,可那是小概率发生事件,虽然SY即将结婚的对象就是她的网恋对象...(准确的来说在那样的网页遇到和我生活环境、成长环境相似的SY也是很小概率的事情...)这样说算不算自己给自己打脸? 这大概是“小概率女王的SY”的一种独特的技能吧……但,别人那一套不一定适合你,侥幸心理能不要还是不要吧,我是如此觉得的。对这类app的最大体验也不过是一时消遣,再高的点赞率满足的也不过是一时的虚荣心,该寂寞还是寂寞,孤单的仍旧孤单。

所以,“约会”类型的app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如果蹦着情感而玩耍,这大概是一条走不好就乱的送原则题,如果原来有原则的话。本身没有健康的情感原则和观念,因为好奇而去“看世界”,可能不小心就被世界吞没了,毕竟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体验因为生活经验对事物、道德认知程度都有所不同,这种时候唯一能期待的,可能是希望自己出生时运气点这一选项的分足够吧。

我不否认社交网络给许多现实生活有社交障碍或者生活宅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现今如此多元化的碰撞过程中寻找和自己抱着同样目的且合适自己的人,这完全不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往来简单到哪里去,现在网络原本拥有的因为“互不相见的安全感”也早就不再那么安全,甚至有时候一个名字、账号在搜索引擎一搜,出来的信息永远比你想到的要多许多,这还是主动搜索的,被动搜索的信息累积或许更多。网络行为发展到最终也同现实一样会被约束,这有利有弊,和现实的唯一区别大概是类似掩耳盗铃的作态吧。

评论
热度 ( 3 )